垃圾分類有煩惱?人工智能有辦法
最近,垃圾分類成了上海人的新話題,特別是一些顛覆人們習慣的分類,“螃蟹殼是干垃圾,小龍蝦殼是濕垃圾,干的并不一定是干垃圾,濕的也并不一定是濕垃圾,雞骨頭和豬骨頭為何分屬濕垃圾和干垃圾?粽葉是干垃圾,樹葉為啥是濕垃圾?你以為的可回收物也并不一定是可回收物”,可以說讓人十分頭疼。
7月1日起,被稱為“史上最嚴”垃圾分類措施的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正式實施,根據最新規定:全面啟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垃圾分類工作。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都將面臨處罰。與此同時,全國多地也陸續進入垃圾分類“強制時代”。
面對令人奔潰的垃圾分類,讓人工智能一下子成為風口浪尖,新型科技可以幫上忙。在中國不少智能制造企業,利用自身技術優勢,在不同村莊安裝了智能攝像機和智慧音柱等等,很大程度上幫助了人們不知道如何將垃圾進行分類的問題。當攝像機發現有人走近垃圾投放點,音柱自動播放預先儲存的音頻文件:“你好,垃圾請分類入桶...”并且還支持自定義修改。
其實不只是中國,垃圾分類是困擾世界的一個問題,在國外的IntuitiveAI公司就曾推出了一款名為OSCAR的垃圾分類系統。當把垃圾靠近攝像頭時,該系統能通過機器學習算法來識別垃圾屬于何種分類,然后在顯示屏上顯示出哪些部分該扔進哪個垃圾桶。該系統已經可以識別數千類垃圾,并且該系統仍在繼續訓練中。
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主論壇上,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經說過:互聯網只是“前菜”,人工智能才是“主菜”。他認為,人工智能是數據、算法和算力三位一體、協同發展,顯現出來的就會相對“慢”一些,就像一道小火慢燉的“主菜”,需要更多的耐心、更長時間的投入,但是營養價值也會更高,而這個由快到慢的過程。
然而在這次垃圾分類可以看出,人工智能已經不是我們以前所理解的人工智能了。以前我們認為風靡一時的刀削面機器人就是人工智能,它只是一堆已經設定好的程序,堆積在一起,讓機械有個重復的動作。其實本質上算不上人工智能。而人工智能主要是編程技術,編程者要為每一角色設計一個智能系統(一個模塊)來進行控制,這個智能系統(模塊)開始什么也不懂,就像初生嬰兒那樣,但它能夠學習,能漸漸地適應環境,應付各種復雜情況。這種系統開始也常犯錯誤,但它能吸取教訓,下一次運行時就可能改正。編程時無須對角色的活動規律做詳細規定,但一旦編程成功,就可得到廣泛應用。
而基準工業設計是基準設計機構的下屬事業部,中國的智能設備專家,在人工智能設計領域頗有建樹,基準工業設計佛山公司與長沙公司的設計團隊,在才設計上積累了大量的實用經驗,技術細節的應用,能在機器人研發的過程中節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成本,能保障其成功率,優秀的供應商配套更是一種稀缺資源。
智能制造、服務機器人的相關資訊: